【秦巴文旅】记者追踪: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汉阴阮家坝又添新发现不仅有万年古象牙!
您已经看过
[清空]
    fa-home|fa-star-o
    当前位置:遗迹石器时代>石器时代发布>【秦巴文旅】记者追踪: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汉阴阮家坝又添新发现不仅有万年古象牙!

    【秦巴文旅】记者追踪: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汉阴阮家坝又添新发现不仅有万年古象牙!

      原标题:【秦巴文旅】记者追踪: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汉阴阮家坝又添新发现,不仅有万年古象牙!

      2017年12月5日,《安康日报·秦巴文旅》推出特别报道,在头版对汉阴县汉阳镇交通村一组(当地人称阮家坝)发现的古象门牙化石背后的故事进行了深入解读,这里厚重的人文历史让人啧啧称奇!

      这次我们不仅仅有古象牙化石,还发现有鱼头化石、河蚌化石,就来自于这个叫阮家坝的小村落,这里还是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这个地方,不为众人知的历史可不仅仅只有这些!想要了解,就请继续往下翻!

      本报讯(通讯员 张渝鑫)日前,汉阴县汉阳镇出土了一根完整的古象门牙化石。此前曾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汉江流域上游汉中市勉县境内首次发现过汉江乳齿象化石,这是30余年后在汉江流域中上游的首次重要发现。

      11月29日,经陕西省地质调查中心会同权威古生物专家鉴定,认为汉阴汉阳镇出土物品为一根完整的古象门牙化石。专家组通过实地勘测,虽发掘地不具有发掘大量古象化石的潜力,但古象化石在汉江流域少有发现,资源极为稀缺。

      据悉,10月13日下午5时,汉阴县文广局就接到群众报告,境内汉阳镇交通村一组村民伊发平在自建房屋开挖地基过程中发现疑似象牙实体化石。该局立即组成由局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紧急调查小组赶往事发地,及时上报市文广局分管文物工作领导,同时积极向上级相关业务部门请求支援,并通知出土物品所在属地乡镇采取初步保护措施。经文化执法大队对现场详细勘验记录后,县文广局和县国土资源局紧密配合,按程序上报请求省国土资源厅进行鉴定。

      该化石的发现,对整体认识汉江流域在新生代时期的地理变迁、环境演化具有重要的科考意义,为进一步研究安康境内汉江流域古文化和地质水文历史变迁有重要的科考价值。此次出土的化石将会移交西北大学博物馆进行专业修复,用于开展研究的同时,建立专有档案并进行妥善保存。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原汉阴电视台老台长杨兴无,曾多次前往阮家坝新石器时代人类遗址搜寻历史的痕迹。在近20来年间,在汉江边上的这块遗址里先后淘到三件宝:1.石锛(新石器);2.李家村特质的土陶残片;3.鱼头化石。

      记者本人小时候也在这里生活,也有幸在阮家坝遗址所在地拾到了几块奇石,后经相关专家辨认,疑似为古河蚌化石。还有一块奇特的石头,中间部位有人工挫凿的痕迹,也疑似为某种不知名的远古石器。这鱼头和河蚌化石,其形成时间和古象牙化石是否有某种联系?

      汉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境内阮家坝、杨家坝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出土的石斧、磨光石器、红陶网附等将这里的人文历史定格到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此次古象牙出土所在地——汉阴县汉阳镇交通村一组就是阮家坝新石器时代遗址。

      阮家坝遗址位于汉阳镇交通村一组汉江北岸阮家坝一级台地上,隔江与汉阳镇相望。遗址东临龙王沟,西接响洞沟,南与汉江相连,北临阮家坝新村。

      1980和198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两次对阮家坝进行了大面积的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细绳纹夹砂白陶、细绳纹里黑外红陶片、细绳纹蛋壳陶片和经磨制的石斧、石铲等生产工具,所出土的陶片,陶质松脆,火候不高,器壁较薄,形器简单,明显带有“李家村文化”特点。当时人已定居,不再以游牧和打猎为生,而从事种植和家养牲畜农事活动。与汉阴不远的西乡县李家村,考古中还发现遗址的红烧土块中有稻谷印痕,说明已开始栽种水稻。阮家坝、李家村遗址的先民生活在距今7900年前,农耕活动早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南方河姆渡文化、北方仰韶文化遗址的先民,意义非同一般。

      根据《中国文物地图集·陕西分册》记载,阮家坝遗址面积约1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3米,1986年发掘8000平方米,遗存叠压3层,揭露老官台文化李家村类型的锅底状灰坑,瓮棺葬等。出土陶器以夹砂陶和红陶为主,另有三足罐,平底罐;鼓腹罐、圈足碗、平底钵及小钵、小杯等。揭露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的灰坑及瓮棺葬,出土陶器以泥质和夹砂红陶为主,纹饰有绳纹,线纹、弦纹,器形有罐、钵、碗、甄、尖底瓶、磨棒等。据记者了解,目前省上专家对此次发现的古象牙正在进行深入鉴定,以确定它形成的年代、种类。至于这根古象牙,与上古人类活动是否有关联?有待相关专家进一步考证。

      2017年9月10日,汉阴县交通村村民伊发平,欲挖地修建面积约4平方左右、深度2米的厕所茅坑,在泥石中有一条宽度约0.8米,长度2米的凹槽。中间有黄色的河沙裹着鹅卵石,挖起来很松软。再往下刨,发现一条长约80公分长棍状的东西。大头直径有12公分左右,小头直径约3公分,伊发平小心挖出来后就自然断裂成为12公分长的几截。伊发平和其他工人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宝贝,便把断截拼凑到一起,想看看究竟是个什么玩意儿。大家东猜西想,看长度,又看直径大小的差异和截面纹理,有点像年轮一样一圈一圈的,围观者都猜想是个植物化石,没有权威的说法,就先放在家里精心的安置好。

      听说阮家坝的伊发平家挖出了“宝贝”,惊动了十里八乡的人都来看热闹,正好,汉阴县精准扶贫帮扶单位的纪委,汉阴监察局局长张晓斌到伊发平家核实指导建房情况,立马将这一发现拍照后转给汉阴县文广旅游局副局长张瑜鑫,然后局里再上报,之后组织紧急调查小组前往事发地进行实地勘查。

      汉阴县纪委驻交通村伊发寅介绍说:“其实,汉阳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不缺乏文物方面的知识,文物保护意识很强,古汉阴城就在汉阳,后迁至新店(现县城)……地方文化学者李家成经过多方论证,认为这块土地极有可能就是古安阳城遗址,曾参与安康地区多次文物普查的安康市博物馆原馆长李启良,也在他的《安康古城邑地望考》一文(见《石螺斋谈丛》一书)中指出:汉阳镇阮家坝‘其西侧黄土梁是一处汉代城邑遗址,遗存大量烧土、瓦砾和绳纹陶器残片,村民曾掘出陶制下水管遒、汉代铜器。以汉阳镇的地理位置和文献对照,当为安阳县城邑故址。’徐信印和施昌成合写的《文献史迹有关安康地区主要古迹辑录并考》一文(见《安康文史名胜集》下册),引据《太平环宇记》后说:‘据实地考察,汉阴旧县故址(瓜园)西去12公里为汉阳镇,附近(阮家坝黄泥粱)有汉代遗址,当为安阳故城不误。’正因为这里有厚重的人文历史,所以说,在阮家坝这里,才经常会有惊奇发现。”

    支持Ctrl+Enter提交
    遗迹石器时代 © All Rights Reserved.  Copyright www.ruinsa.com Rights Reserved.